公开课教案(汇编8篇)。
公开课教案 篇1
教材研读:
《礼物》是一篇感情极其真挚的记叙文。课文以“礼物”——一辆自行车为线索,这是外现的一条线索,我认为,这份礼物除了父亲送孩子的自行车外,还有孩子将乘公车的钱节省下来为父亲买的那双皮鞋。正因为双方都在为相互着想,节省每一分钱,为对方买最需要的一份礼物,才干更加体现父女俩的情意深厚。因此,他们对相互深厚的情意,又是一份最真挚的看不见但却能用心感受到了精神上的礼物。课文通过写父亲疼爱孩子、孩子体贴父亲的点点滴滴的事情,赞美了这种纯真无瑕的世间真情。
《礼物》作为“礼物”这个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虽然它是阅读课文,但是它的故事性很强,在叙述顺序上也很有特点,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而且贴近同学生活,深受同学喜欢,加上心理描写细腻。无论是文章内容、表达方式、思想情感,对同学而言都是一篇很好的范本,所以把它作为主体课文教学。
由于这篇文章很长,课时又相对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长文短教的形式。因为本课篇幅虽然长,但是内容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流露真情。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着力点放在同学品读具体语句,感受父女真情,体会心理活动描写。
针对我研究的问题,我认为本课有几个相当好的整合点:
1、以课题小《礼物》整合主题词大“礼物”
本课的题目叫“礼物”和主题单元词字面相同,但它们却隐藏着许多的不同。在教学中让同学比较两个礼物的不同,体会本课“礼物”的两层含义,它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行车和鞋子,又是只能用心体会到了父女俩间深深的情意。这和主题词“礼物”所包括的更广更丰富的含义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它是送给失败者的鼓励,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微笑,是父女俩深厚的情意,是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等等,体会礼物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礼物不在于价值到底而在于送收双方的情意,正所谓“礼轻人意重”。
2、记叙顺序方的整合
本单元在写作的顺序上很有特色,就是要让同学,了解插叙、倒叙和顺序。前面的《献你一束花》里学习了插叙的写法,本课恰好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对学习插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同时,又渗透了一种新的记叙顺序——倒叙。让同学更全面了了解了记叙顺序,《礼物》这篇课文更好的整合了单元教学在认识记叙顺序上的要求。
3、说话训练,整合了金钥匙中口语交际的要求
本单元金钥匙让同学在课堂发言、标明自身的见解是,注意说明理由,本课教学中,就是让同学在读书中去感受父女俩的深情,注重能表示深情的理由,训练同学说话有理有据。
4、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整合笔下生花的习作要求,提高同学读想说写的能力。
本单元要让同学学会心理活动的描写,在“笔下生花”中作了明确的要求。在《礼物》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有很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但是省略描写了。在教学中,设计让同学对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补白,既能更好的体会文章中所包括的父女俩深厚的情意,又能让同学学习心理活动描写,为“笔下生花”作好铺垫。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同学已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在预习中完成自读笔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条理,体会文章情感。所以在教学中,重点就是让同学通过重点语句的品析,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与人物心灵对话,体会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同时,我所执教的班级,在家庭条件来讲,都非常优越,他们对于文中所描述的家庭条件是无法理解的,因此,为了让同学能够深入课文情景当中,在学中比较阅读,体会家境的困窘,让同学能入情入景体会孩子生活的环境。同时让同学感受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送于收者之间的情意,懂得“礼轻人意重”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父亲疼爱孩子,孩子敬爱、体贴父亲的真挚情感。
2、初步了解倒叙和记叙顺序。
3、边读边想,体会人物内心,并学会心理活动的片断描写。
4、体会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送于收者之间的情和意。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父亲疼爱孩子,孩子敬爱、体谅父亲真挚情感。
2.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习心理活动的片断描写。
课前准备:
PPT课件写话题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词入手,整体感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礼物”这个单元,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都收获了哪些礼物?
同学交流
礼物,是一份祝福,一份情意。也许它很平凡、很普通,也许它依样画葫芦;也许它看得见、摸得着,也许它只能用心感受……,但是无论怎样的礼物,它对赠送的人和收受的人都有特别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份礼物,感受这份独特的心情。(板书课题)
1.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能围绕“礼物”,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评价(板书)
2.你们在预习的时候,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疑问?
(初步了解倒叙的写作顺序)
3.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份礼物就是自行车,而且是一辆有意义的自行车.那么这辆自行车究竟满载着父亲怎样的情意,就让我们走进故事,去感受、分享。
请小朋友们快速浏览课文,一边浏览一边想,文中的父亲和孩子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同学自读课文
指名交流,板书
二、品读课文感受父女俩深深的情意。
(一)通过自读、交流感受父亲的`爱
是啊,文中父亲对孩子的爱无时无刻不在。于是他决心松孩子一份礼物。父亲为什么要送孩子一辆自行车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相信能干的小朋友们一定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1、请小朋友们看看学习要求:出示PPT
指名读学习要求。
2、同学自学
3、交流汇报。
(二)通过与人物心灵的对话,体会孩子的体贴
1、面对如此贫穷的家庭,面对如此疼爱自身的爸爸,这位仅仅比我们大3、4岁的姐姐,她又是的怎样体贴父亲的呢?
请小朋友们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直接描写孩子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读一读,每读一处,你都静下心来,与她对对话,体会她的心里面都在想些什么?
找一处最打动你的地方,勾画下来,再仔细的读一读,并把你的感受用简短的语言批注在旁边。
2、指名交流
重点语句:
(1)“孩子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暗淡了下来。”
(“亮了一下”,说明孩子心中充溢了激动和高兴,因为她太需要了,“随即暗淡了下来,说明她想到了生活的困难,爸爸没有钱,不能再给爸爸增添负担。”)
“随即”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她变化的如此之快,想一想,此时,孩子心理变化,前后两次不同的反应,心里都想了些什么?
一瞬间,时间那么短,孩子却为爸爸想那么多,多么体贴爸爸啊,真是家贫出孝子。
(2)两次落泪。
重点体会两次落泪,孩子的心情。
3、学习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孩子,两次落泪时,你都想了些什么?选择一次把你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4、小结:你知道文章怎样打动你了吗?那就是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出孩子的内心想法,但是小朋友们都入情入景地走进了她的心灵,与她对话,并把她内心的想法写了下来,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对父亲的体贴。你们真棒。学会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来生动故事情节,这就是我今天要送给你们的礼物。你收到了吗?
(三)升华感情,体会礼物的深层含义。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礼物”,那么这份礼物是不是只有这辆自行车?还有没有别的?
(鞋子)
鞋子和自行车都是父女双方节省下每一分钱来为对方买的最需要的一份礼物。这都是我们能看见的,那么还有没有什么礼物是我们看不见,但是能够读懂了呢?(相互的爱和体谅)这就是父女俩之间深深的情意。看来,礼物不只仅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还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但能用心感受到的精神上的。
三、整合主体单元,感受礼物的情意
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学习的“礼物”这篇课文,正好和我们本单元的主题词相同,你们觉得它们所包括的意思相同吗?说说你的见解?
同学交流
总结:虽然礼物各不相同,送的对象不同、用处也不相同,但是它们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学会了互相欣赏、互相关心、互相体谅,明白了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送与收者之间的情和意。
公开课教案 篇2
一、教材解读
《规则有什么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中的第二课,在前一课的游戏活动中,学生明白了游戏时要遵循规则才能玩得开心,也知道了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本课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有哪些规则,它们有什么作用,侧重从与儿童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入手,拉近学生与规则的距离感,变规则是管束人的为是为大家服务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同时也为下一课《我们给自己定规则》的教学活动做了水到渠成的铺垫。《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个单元旨在让小学生了解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而这些准则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②使学生熟悉本校的规则,并能对制定这些规则的意义和作用进行评论、认识。
2、能力目标
①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②学会搜集信息,并能够整理、分析和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看待学校内各项规则的作用,并能自觉遵守,形成规则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熟悉学校内的.基本规则,并认识到这些规则的作用。
2、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导入活动中用到的瓶子和小球
③击鼓传花游戏中用到的小鼓和花
④为每个小组准备两张照片(装入信封)
2、学生准备
调查本校的规则
五、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实验导入,体验感知
本环节安排的是一个取小球的活动。
教师将几个小球同时往外拽,拽不出来,求助于学生:谁有什么好办法能快速地将这些小球都拿出来呢?孩子们肯定会跃跃欲试,可以让学生来演示取球的过程。
教师指出:连取球这样一件小事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规则的作用。
从而揭示课题——规则有什么用(板书课题)
【此处设计的小活动虽很简单,却很有趣,还能启迪思维,利于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伊始便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第二个环节:规则分类,评价作用
板块一:小组合作,先交流再分类
1、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调查本校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规则。
2、小组交流
请学生将自己调查到的规则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合作分类
2。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植物的睡眠》的教案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学习并掌握本课10个生字。
(2)学习课文,弄清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植物的睡眠。
(3)了解植物睡眠的特点。
(4)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认、写,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同植物睡眠的特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弄懂不同植物在夜晚睡眠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努力探求未知事物的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弄清课文中介绍的植物的睡眠,学会用“不仅……而且……”造句。难点是了解不同植物在夜晚睡眠的不同特点。
教学方法讲读结合法合作交流法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板书设计植物的睡眠叶子:合欢树红三叶草花生……花朵:睡莲蒲公英晚香玉胡萝卜……
公开课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受藏族音乐,舞蹈的风格,喜爱学习民族舞蹈。
2、熟悉旋律,学习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弹簧步。甩袖等)
3、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感受多民族服装的特点。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⑴、日常活动中了解藏族舞蹈及服装的特点,观看过民族大联欢的录像带,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⑵、磁带、录音机。
⑶、民族的服装娃娃、图片若干。
⑷、安门图片、装饰画、藏族服装、蜡笔。
活动过程:
Ⅰ、组织问好。
⑴、教师弹曲子,幼儿更节奏拍手。
⑵、练声:《我是小小茶壶》、《山谷回音真好听》
⑶律动:《手碗转动》、《喜洋洋》
Ⅱ、与幼儿谈话,引起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民族娃娃来,你们想看看她吗?想和他做好朋友吗?”(出示藏族娃娃)“看,她漂亮吗?”(漂亮)“小朋友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民族)“那知道有那些少数民族吗?”(藏族,朝鲜族,汗族,蒙古族,等等```)“那你们知道老师手上这个民族娃娃是哪个民族的吗?”(知道)“她是哪个民族的呀?”(藏族)“!小朋友真聪明,那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她是藏族来的小朋友?”(她穿的衣服袖子很长。腰上还有五彩腰带)“哦,原来是从她的衣服上看出来的,藏族小朋友的衣服很漂亮,小朋友想和她做好朋友吗?”(想)“那我们就先来听听藏族小朋友唱的歌,看看藏族的舞蹈,下面小朋友先听听藏族的歌`````````
Ⅲ、欣赏《北京的金山上》
⑴、欣赏《北京的金山上》
⑵、幼儿听音乐拍节奏,熟悉音乐旋律
⑶、欣赏舞蹈:教师示范跳一遍完整的舞蹈,引起幼儿兴趣。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跟音乐拍的节奏真好,来表扬一下自己(嘿嘿,你真棒)在听完这首藏族歌曲后小朋友能告诉老师,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北京的金山上),“这首很好听的北京的金山上。”
Ⅳ、学习基本工作。
⑴、“藏族有哪些基本工作?”(甩袖。弹簧步)“好,下面小朋友跟老师来学习一下藏族舞蹈。
①一脚按拍子点地,双手一上一下翻动
②双手捧哈达,从身体前方慢慢托起至头顶上方,右脚做弹簧步,当手升到头顶的时候双手左右摇摆。
③踏点步,双手一切甩袖。
④双手从下往上翻,做弹跳步。
⑤手上下甩袖,脚前后点地。
⑥ “巴扎嗨”是双手在身体的右前方做献哈达壮,弯腰屈膝,右脚跟前侧点地,“嗨”时双手合拳拍击一次原地上跳。
Ⅴ、学习舞蹈。
⑴、幼儿完整学习舞蹈。
“小朋友跳得真好看,来我们跟着音乐来跳一遍藏族舞蹈,好吗?”(好)
⑵、幼儿随着音乐跟老师表演舞蹈。
Ⅵ、小结舞蹈
今天我们班小朋友学了什么舞蹈呀?舞蹈的名字是什么呀,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北京的金山上。藏族舞蹈)
Ⅶ、总结:
⑴、除了藏族以外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那些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想叫我们大(1)帮的`小朋友帮他们画几件漂亮的衣服,你们愿意吗?(愿意)
⑵、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用各种颜色来装饰各民族服装。
Ⅶ、评价幼儿作品。
来,举起你们给那些兄弟姐妹画的衣服来看看,画得真漂亮呀。我们把你们给民族娃娃画的衣服,送到天安门去给他们,好吗?(好)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基本都会唱这首歌曲了,除了部分动作手脚还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外,基本能够跟着音乐来跳这个舞蹈。在本次活动中幼儿体验了乐曲轻快、悠扬的情绪,初步了解了藏族音乐的特点。更增进了幼儿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经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在第一课时中应该让幼儿重点欣赏歌曲,不要求幼儿能够学唱歌曲,同时应插入基本步弹簧步、进退步、后替补、侧点等步伐的学习。这样幼儿在第二课时中才能较轻松地将手部动作与脚步动作协调配合起来。同时在教幼儿舞蹈的分解动作时,应更强调动作的细节,提高幼儿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在本次活动的第二课时中,我运用了图谱进行教学。但是发现图谱并没有对幼儿的学习起到太大的作用,幼儿基本上还是跟着老师的动作学。图谱的利用率不高,可能是因为图谱画的有些小,并且没有将一句歌词中出现的动作画在一张纸上。下次如果仍然选择用图谱,那应该充分发挥图谱的作用,提高它的利用率。
公开课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海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极其作用。
2、理解作者如何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方面塑造海燕的形象,分辨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作用。
3、朗读指导和诵读。
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感悟诗意。
2、对象征手法、正面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象征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说话的,散文诗也是如此。鲁迅的借江南的雪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借北方的雪来表达自己对战斗人生的渴望。郭沫若用风雷电来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用庙里的“土偶木梗”来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统治集团。巴金在《日》《月》里,用光和热来象征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用扑火的飞蛾、逐日的夸父、奔月的姮娥热情的讴歌了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也正因为如此,诗歌才有了张力,才有了深邃形象的意境美,才成了所有艺术形式里的艺术。那么,高尔基在《海燕》里,又想借海燕的形象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投影1)4种海燕的图片,包括白腰叉尾海燕、日本叉尾海燕、黑叉尾海燕、烟黑洋海燕。
(投影2)作者图像及简介: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苏联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海燕》是高尔基作品《春天的旋律》的结尾,是散文诗名作。
(投影3)课题《海燕》。
二、披文入情
1、自由朗读,感知文本:
⑴提出朗读要求:
(投影4)朗读要求:
①大声朗读,自己读自己的,读出自己的感觉。
②边读边标注不太懂的、觉得不错的字词句段。
③读后想一想:我觉得《海燕》写的是______,朗读时应该________。(写在本子上)
④完成后抓紧时间和周围同学交流。
(说明:A、学生出声读,可以大声读,但不能几个人齐读,乱吵吵也行,不管他人怎样读,就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的。B、教师不给任何提示,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获得对文本的第一感知,不剥夺学生第一阅读、第一体验、第一经历的权利)
⑵学生按“要求3”交流阅读的感受。
(说明:此时,教师只关注和倾听学生的交流,不插入、不干预学生的交流,不强加、不扰乱学生的第一阅读感受)
2、听读入情:
⑴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投影5)听读要求:
①评价老师的朗读:老师有没有错读?朗读处理好不好?
②了解文章的脉络:
A、海燕出场几次?找出直接描写的句段。
B、每次出场前,总先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C、除海燕外,文中还写了哪几种海鸟?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⑵评价老师的朗读:
①在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到了一种什么的情绪?头脑中联想到了个什么样的形象?
②你认为老师读得怎么样?
③老师有什么地方读错了?
⑶了解文章的脉络:
(说明:重点为对海燕形象塑造的分析)
①在文中出场了几次(请用圆括号标出相关语句)?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层意)
(投影6)作品脉络:
(投影7)海燕形象塑造一(直接描写)
②每次出场,总先写什么(请用方括号标出相关语句)?这些内容对海燕形象的塑造起了什么作用?
③除海燕外,文中还写了哪几种海鸟?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投影8)海燕形象塑造二:
三、知人论世
过渡: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对某一形象的描绘来表达情感,或譬喻哲理。你觉得高尔基笔下的海燕,──那只能够穿破乌云、掠起波浪,敢于“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的中间,高傲的飞翔”,呼唤着暴风雨的海燕,究竟内含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们一起来猜一猜:高尔基通过这只海燕想说点什么?
1、探读诗意:
⑴探究一:《海燕》写的仅仅是一场暴风雨吗?
⑵探究二:如果《海燕》描述的是一场战争,那么,请找出对垒的双方,并说明理由。
(投影9)对垒双方:
⑶探究三:猜一猜,对垒双方可能是什么人呢?
①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的探讨。
(投影10)《海燕》创作背景一: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1901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
(投影11)《海燕》创作背景二:
《海燕》一发表,沙皇当局就发现了“漏审的疏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由于《海燕》这首散文诗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沙皇政府认识到危险性,不经审讯就决定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产克。但《海燕》却被人们传抄,被印成各种传单,被编进国外出版的革命诗集中。作者高尔基也因此被誉为“俄国革命的海燕”和“反抗的群众的天才表现者”。
列宁在1906年写的《暴风雨之前》一文中,就征引了高尔基在《海燕》中所描绘的海鸟和企鹅的形象,文章结尾是“──无产阶级正在准备斗争,他们正在同心协力地、精神焕发地迎接暴风雨,一心想奔往战斗的最深处。胆怯的立宪民主党人,这些‘蠢笨的企鹅’的领导权够使我们讨厌的了,他们‘畏缩地在崖岸底下躲藏着肥胖的身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斯大林1905年写的《告全体工人书》也引用了高尔基《海燕》中的话:“我们不害怕真理,我们不害怕革命!让霹雳响得更厉害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胜利的时刻迫近了!”
②学生根据背景讨论、猜测:
A、高尔基《海燕》中的“暴风雨”描述的应该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暴风雨象征俄国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运动。)
B、对垒的双方可能是什么人?
C、这样写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
D、风、雷、电的形象和《雷电颂》中风、雷、电的形象一样吗?
(不一样。《雷电颂》中的风、雷、电是正面形象,《海燕》中的是反面形象)
(投影12)象征手法的运用:
2、明确意象:
问题:
《海燕》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海燕》刻画了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燕”的形象,是时代的战斗宣言,它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表现了一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四、诗境重现
1、教师再次朗读,学生闭目想象,努力把文字描述的形象还原为具体的场景,并在场景中进一步体会诗境和诗意。
(投影13)请闭上你的眼睛,跟随着老师的朗读,用你的想象再造诗中描述的情境,用你的思想领会作品深含的主旨,用你的心灵去体验欣赏诗歌的愉悦……
(投影14)
──乌云遮不住太阳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2、请简洁的描述一下你在脑海中看断的短电影。
五、美读欣赏
1、明确本环节学习要求:
(投影15)
⑴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片段朗读,并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⑵作品中有什么写的不太好的败笔吗?请说说你的想法和猜测。
⑶你对作品还有什么看法或疑问?请说出来,我们共同交流探讨。
请自由选择问题交流
2、关于质疑探疑:
本环节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由老师引导进行探讨解疑。
3、评价作品:
⑴你认为作品有什么写得很精彩的地方?为什么?
⑵你认为作品有什么写得不太好的地方?为什么?
预设示例一:第11自然段的断段可能错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应该新起一段。
预设示例二:把“海燕”比喻为“黑色的闪电”可能不妥,文中的“闪电”是反面形象。
(说明:在上面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对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分析)
4、美读展示:
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部分进行朗读表演,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朗读时要注意的问题。
六、总结全课
七、拓展训练
课后第三题:除了海燕,课文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请你想像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
八、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准备参加单元结束后的朗诵比赛。
2、生词、摘抄。
3、课后第3题。
(说明:本设计只是一种教学预设,实际教学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调整或生成新的教学环节。也即是说,课堂教学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以求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
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有关背景。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模式】
朗读──品味──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打出海燕图片,配合激情音乐)
(揭题、齐读)
二、揭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及有关背景。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作者简介
1、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作者高尔基的资料。
2、师生共同明确作者的主要资料。(幻灯片显示)。
四、背景介绍(幻灯显示)
请一位学生朗读背景介绍,共同明确,为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涵服务。
五、朗读训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可跟着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2、自由读,可以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拿手的一段或几段来朗诵。
3、抽几位同学进行段落朗诵比赛。
(配乐,提高积极性,营造激情氛围)
4、点评、奖励。
六、分析海燕的形象
(学生凭自己的理解,各抒已见,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教师适时板书)
(幻灯显示探究一)
七、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问题设计:
海燕的精神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探究二)(适时板书)
具体操作:
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讲到对比手法时可让学生朗读有关描写海鸥等的语句来加以体会,可设计“海燕的宣言”。
2、象征手法要作为一个重点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因为有一定难度,可考虑用连线题。幻灯用超级链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帮助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
八、朗读全文(配乐)
九、课外延伸(小练笔)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就这个话题写一篇随笔。
公开课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第9课《海燕》教学设计。
2、由感知入手,弄清文章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第9课《海燕》教学设计》。
(三)整体感知
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
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公开课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笼统概括能力。
3、使同学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学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同学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同学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同学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同学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同学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同学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同学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同学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同学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同学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同学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一起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同学回答后,教师强调: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判断。
(1)假如3×a=5×b,那么5:a=3:b。
(2) : 和 : 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 、8、 、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
公开课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教学过程:
预习字词:
迁徙(xǐ)
袭(xí)击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颠簸(bǒ)
惶(huáng)惑
温馨(xīn)
一、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作者简介:曹文轩,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二、文本研读
A.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特点反弹琵琶)(第二节)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②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明确: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乡与思乡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③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B.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在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10段中的“旅途”也是如此。
板书:
家(乡)
精神家园
(脚下的)路
人生的路
离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园
小结: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比较阅读《乡土情结》与《前方》中有关离家的部分。
-
想了解更多【公开课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