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书 >地图 >诗词 >

情操作文

情操古诗

好文书
阅读 523

相关推荐

情操古诗之五。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在我国历史上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是中华文化的绮丽瑰宝,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精髓。那么诗人有哪些惊艳时光的古诗词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情操古诗之五,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或许你正在网络收集有关范文的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范文的作用和价值。阅读好的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学素养,栏目小编为您搜罗的“情操古诗之五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激发你的思考建议你把它保存下来!

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不管多厉害的人都读不懂,学不精,进而形成一个独立学科“成功学”。励志学,不仅仅是要激活一个人的财富欲望,更要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唤醒一个民族的创造热情。失去创造力,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最大悲哀。而励志,便是让一个人重新焕发起这种力量。励志,并不是让弱者取代另一个人成为强者,而是让一个弱者能与强者比肩,拥有实力相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励志,即是唤醒一个人的内在创造力。惟有从内心深处展开的力量,用心灵体验总结出的精华,才是一个人真正获得尊严和自信的途径。

5. 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 ——莎士比亚

7. 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尔扎克

10. 孩子还小时,给他们深根;等他们长大了,给他们翅膀。 ——印度谚语

11.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卢 梭

12. 有小孩的父母,即使对家畜等,也不可使用粗野的语言。 ——木村久一

14. 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 —— R.M.H.

15. 母亲是英勇无畏的,当事情涉及到她所诞生的和她所热爱的生命的时候。 ——高尔基

19. 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 ——别林斯基

22.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23.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纪伯伦

24. 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荷 麦

25. 友谊永远是一个甜柔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纪伯伦

26. 真友谊象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 D.M.

27. 如果人生的途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俾斯麦

32. 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歌 德

扩展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文档编写需求量日益增长,范文的需求量在日益增大。写范文真的较难吗?考虑到您的需求我们编辑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我希望我的经验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恢复性建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篇1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篇2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写的是(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景,送别的时间是(三月),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朋友去的地点是(扬州)。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诗篇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杰作。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全文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优美。后两句情景交融,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是千古传唱的名作。表达了诗人与老朋友依依惜别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gùrénxīcíhuánghèlóu故人西辞黄鹤楼,yānhuāsānyuèxiàyángzhōu烟花三月下扬州。gūfānyuǎnyǐngbìkōngjìn孤帆远影碧空尽,wéijiànchángjiāngtiānjìliú惟见长江天际流。[编辑本段]【释义】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2、之:往,去。3、广陵:扬州的旧名。4、故人:老朋友。(指孟浩然)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7、下:沿江顺流而下。8、尽:消失。9、惟见:只能见到。10、天际:天边。译文: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编辑本段]【赏析】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唐诗三百首》编选者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3、“初唐四杰”的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束缚,勇于创新,但还不够完善。例如王勃的这首诗,三、四两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按照律诗的要求,应当是对仗,但却用了散调,不够合律。后来,有些轻薄的文人就讥笑他们。然而,这掩没不了他们的成就。杜甫说得好:“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4、表达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的的情感。

5、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

6、送别,萋萋满别情;孤帆远影,碧空尽,碧空尽三个字,体现出一个船渐渐的离开了人们的视野。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展现了三幅画间,分别是“故人西辞黄鹤楼”是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友人的画面,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描写是“烟花三月”的春色,第三、四句描绘的画面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9、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表现了对朋友的牵挂和惦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0、作品原文

1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最后两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5、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

16、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7、是啊!李白在黄鹤楼设宴,饯别孟浩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9、既然是借景表达惜别之情,当然是与景色有关的,诗句中上两句和下两句都有描述到扬州的景色,而最能表达其中诗人对好友孟浩然的惜别之情,莫过于诗中的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因为诗中念到了这一句是,诗人已经完全将读者由头两句他们一路送别经过景物,耐人寻味转化为滔滔江水上的一叶孤舟,此时此刻,不仅仅是诗人本身,即使是读者也能真实感受到距离美产生的惺惺相惜的难舍难离之情。

20、描写的画面:诗人久久站立在黄鹤楼上,深情地目送友人乘船远去时的留恋。作者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借景抒情。

21、赏景,此处无声胜有声;烟花三月使人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江南,三月烟雨蒙蒙,鲜花盛开,作者和友人站在黄鹤楼上,居高临下,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春光景色。

22、目送,展现的是无尽的思念之美;天际流三个字,体现了故人已远去,只看到滔滔的江水在远方流淌

2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送别场景的诗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5、【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26、同为送别,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怀。

27、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8、这是李白送孟浩然时,写的诗:

29、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以及祝福。

30、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33、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34、孟浩然登船顺流而下,李白登上黄鹤楼,站在高处遥望好友的帆影,只见在晴空下,那一片船帆越来越远,好像融入了天尽头。只看到面前的长江,宽阔深长,无休无止,在视线的尽头好像流到了天上。心中的惆怅,对好友的思念,也如这长江水一样。无休无止,磅礴、厚重而深远。

3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诗点明了作者送别时的地点和时间。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时间是农历的三月。

3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37、李白【唐】

38、都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恋恋不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篇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篇4

阳春三月,江边繁花似锦,姹紫嫣红。

高大华丽的黄鹤楼就矗立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上。崔颢曾来到过这里,他在诗中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里既是文人墨客聚会之处,也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十分繁华热闹。

而在不远处的江边,有两人正执手对望,蓦然无语凝噎。

今天,李白的挚友孟浩然即将远行去扬州,李白正依依不舍地为他送别。

二人望着江中翻腾的江水,心中不由的升起一阵不可抑制的悲伤。两人不约而同地拿起青铜酒杯倒满酒,一饮而尽!

是啊,两人这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

李白放下酒杯,紧紧握住孟浩然的手说道:“浩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了扬州,记得多写书信于我,一定照顾好自己!”孟浩然拂袖擦去脸庞的泪珠,用力地点了点头!

远行的行舟已滑到岸边许久,船家已在催促赶路了。孟浩然向李白深深作了一揖,道了声:“太白保重!江湖再见!”

终于上船离去,帆船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

李白静静地立在江边,久久没有离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篇5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篇6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武汉,兰花还没有盛开,晨风中已经飘来了丝丝的香气,空气格外清新。

“老孟,你真的要走啊?”李白说道,孟浩然说:“我等你办完事再去扬州,葡萄都晒成葡萄干了。”李白笑道:“哈哈,晒成了葡萄干,也好下酒啊!”孟浩然上了船,对李白说:“我在扬州等你。”李白回应:“好,等我办完事马上来找你。”船慢慢开始划动,孟浩然又说道:“你办完事可别忘了来扬州找我啊!”李白说:“放心,我不会忘的。等我到了扬州,我们痛快的喝上几杯。”孟浩然说:“好。”船越行越远,孟浩然似乎要说什么,却已经听不见了,李白无法把孟浩然送到扬州去,所以他只能目送了。孟浩然的小船应经不见踪影了,可李白还愣愣的站在那,一声鸟鸣,他才回过神。挥笔写道: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玄宗开元(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的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长李白12岁。在李白青年时期,孟浩然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著名诗人了,他是李白成名之前的举荐人。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之首,相传有一道士在此跨鹤升天,故而崔颢曾题诗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临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提笔正要写诗,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成为佳话。

诗歌前两句叙事,讲述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作者还久久站在江边远眺,不肯离去。

他心里一定有恨。在这繁花柳絮如烟的美好春天,本应和老朋友饮酒赏春,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他心里一定对孟浩然有无限仰慕之情,羡慕友人像古人跨鹤飞天一样青云直上,但自己却不能同游,只能孤单地留在这凡间。没有老朋友相伴,纵有无限春光,又有何快乐可言!他心里一定有无限的不舍之情。这不舍之情,就像那滚滚江水,连绵不绝,没有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篇7

1、后面一首诗则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出了一种豁达大度的胸怀,也是对朋友的美好祝福。

2、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3、扩展资料

4、《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7、鲜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景物。

8、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9、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作者因为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11、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广陵即扬州。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轻的李白从四川出峡,在湖北安陆住了十年,认识了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增诗称誉之,故诗中称之为“故人”。

12、送别的地点是: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鹤楼。

13、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对朋友今后前途光明的祝福。前面一首诗最出名的是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算是远在天涯海角,我们仍然是最好的朋友。

14、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

15、这首诗送别的人是:作者李白的老朋友孟浩然。

16、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17、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18、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19、这首诗描写的是:对朋友孟浩然的惜别之作。

20、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因为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22、希望你能满意!愿你事事顺心!

2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4、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篇8

从家里出来,李白与孟浩然一直默默无语,心照不宣.黄鹤楼下,李白知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他把包袱沉重地递给孟浩然.说:"孟兄,不知今日一别,何年再叙."说着,他把柳枝递给孟浩然说:"古人以柳枝结义,今日我赠与你,望你记住昔日的结拜之日."孟浩然递过柳枝,望着长江尽头,白浪翻滚;黄鹤楼下,芳草萋萋,说:"李兄,我跟你的情谊,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绵绵小草,接连不断啊!今朝一别,何年再叙呀!"李白与孟浩然拱手作礼.

孟浩然说:"天下无不散宴席,今日,我与你就此拜别吧!"孟浩然踏上小舟远航了.回头望着李白,然后毅然地转头,乘舟而去.望着孟浩然顺江下到扬州,舟渐渐消失在绿水蓝天的地方,李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处于千丈绝壁,万倾波涛的黄鹤楼亭下,李白摆了小桌.望着滔滔江水向天边奔流,李白借酒消愁,但愁更愁.李白内心百感交集.

冷风飕飕,黄昏降临.海鸥熬于蓝天,酊酩大醉的李白挥手写下了这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篇9

阳春三月,繁花盛开,万紫千红,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黄鹤楼里坐着两位正在对酒畅饮,促促而谈诗人,坐在东面的是诗人孟浩然,他虽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诗名满天下了,坐在孟浩然对面的是诗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几岁,他刚离开四川不久,还未进入仕途,潇潇洒洒,自由自在。李白久闻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见,特别高兴。而孟浩然见到,诗才入仙,谈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见恨晚,几天来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胜。谈诗情,谈人生,十分投机,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离开此地沿长江东下去扬州了,李白特意在这依山傍水的黄鹤楼为他仰慕的孟夫子践行。

船就要起航了,两人恋恋不舍,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了船,船终于扬帆而去,李白还站在江边,痴痴目送那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那孤独的白帆,这时一首极为精彩的杰作在李白的脑海里诞生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解空阁制砚歌:释函是的诗词之五


中华文化熠熠生辉,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许多杰出的诗人,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承载的古时候的人们的思想情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那么您还记得诗人有哪些古诗词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解空阁制砚歌:释函是的诗词之五,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如何写出一篇具有多方面的范文呢?范文在如今的社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需要重视范文的整体构思借鉴,分享一篇网络上的好文“解空阁制砚歌:释函是的诗词之五 ”读完后感触颇深,希望本文对您的工作或个人成长有所助益!

解空阁制砚歌

明-释函是

混沌以前无黑白,未剖人文先诞石。

海岳成形天梵来,圣愚凡哲多奇迹。

陆亘一片坐卧常,镌得不得非所择。

深山大小空嶙峋,千年路滑犹荒僻。

解空老人补南天,攫取端岩不盈尺。

欲蘸毫端染太虚,一画大千青碧碧。

钟王怀褚战龙蛇,如虫御木何狼藉。

珍重云中似虎形,香水磨砻生羽翮。

白居易古诗大全


或许你需要"白居易古诗大全 "这样的内容,处理文档是有效地处理不同类别信息的必要技能,范文的价值开始在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杰出的范文可以启迪我们去寻求生命的真相和存在之点,好的范文怎么创作出来呢?如果这篇文章对你很有用请收藏起来以备查阅!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1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是让行人不要叫喊了?是让行人走开?还是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做摆手的动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

生:那个小孩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

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2

导语:深秋的菊花,娇艳傲霜,历代文人雅士青睐有加。拜读古代诗人吟菊的诗词歌赋,可谓多姿多彩。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古诗咏菊白居易赏析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咏菊唐代:白居易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译文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注释①金粟:黄色的`花蕊。赏析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3

1、作者:白居易

2、荷侧泻清露,萍开见游鱼。

3、映林馀景没,近水微凉生。

4、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

5、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解:懂得

7、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8、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9、译文: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清清楚楚的水路。

10、就是不知道的意思。

11、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12、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信。

13、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14、昼倦前斋热,晚爱小池清。

15、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6、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17、题目应是《池上》。

18、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19、小清有关诗句:“昼倦前斋热,晚爱小池清。”

20、即事【唐】白居易

21、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

22、可亲、可信,富有韵味。

23、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二首白居易昼倦前斋热,晚爱小池清。映林余景没,近水微凉生。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余。荷侧泻清露,萍开见游鱼。每一临此坐,忆归青溪居。有两首。

24、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赏析:《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25、树荫、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26、扩展资料:

27、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8、我看到明月在天,便坐了一个通宵没有合眼。我听见风声大作,便睡了一整天没有醒来。屋子里充斥着煎药的香气,手笼带着暖意,烘焙茶叶之时,看淡淡烟雾升起。天气刚刚放晴,白鹤在地上觅食,天色刚刚黄昏,家鸡在惬意栖息。我拄着拐杖立在小池边,看着淘洗中的造酒的米。

29、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

30、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1、白居易留下的诗作3000多首,其中涉及池塘的诗达到293首,题目中含“池”字的就有68首。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小池塘,才让白居易诗思汹涌,留下了这么多不朽的诗篇。

32、宋诗《小池》作者: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

33、唐·白居易

34、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5、出自:小池二首

36、懂得的意思。

37、意思是: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38、每一临此坐,忆归青溪居。

39、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馀。

40、官舍、寺庙等处所中的水池,不但描写池景,有的还描写了聚会宴游时的情景。

41、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42、这里的解是知道,明白的意思

43、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

4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5、白居易写两首,《池上》其一和《池上》其二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4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评说: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灾难,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表达了身世飘零的感伤情绪。“一夜乡心五处同”表达了流落天涯的兄弟姐妹向往团聚的心。

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5

《放言五首(其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 “可知”、 “终非”、 “岂是”、 “不取”、 “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6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

客子从今无可恨,窦家园里有莺声。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春水船如天上坐,

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习家寒食会何频,应恐流芳不待人。已爱治书诗句逸,

更闻从事酒名新。庭芜暗积承双履,林花雷飞洒幅巾。

晡後气殊浊,黄昏月尚明。

忽吹微雨过,便觉小寒生。

树杪雀初定,草根虫已鸣。

小寒初渡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

清远聊为泛宅行,一梦分明堕乡井。

觉来满眼是湖山,鸭绿波摇凤凰影。

海陵居士无云梯,岁晚结庐颍水湄。

山腰自悬苍玉佩,野马不受黄金羁。

门前车盖猎猎走,笑倚清流数鬓丝。

汀洲相见春风起,白蘋吹花散烟水。

万里飘蓬未得归,目断沧浪泪如洗。

北雁南来遗素书,苦言大浸没我庐。

清斋十日不然鼎,曲突往往巢龟鱼。

今年玉粒贱如水,青铜欲买囊已虚。

人生百年如寄尔,七十朱颜能有几。

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却带经锄。

天南看取东坡叟,可是平生废读书。

白居易古诗大全 篇7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因为这一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虽然这些人才最后能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为数不多,但是客观上却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懂语言、懂古文,能读会写,虽然很多人最终不能做官,但是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选择。比如李时珍成了著名的中医,还有人当了教师。

科举制的发明,摒除了权力的干扰,保证选拔的公正、公平。科举制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底层”可以通过苦读考试升至“上层”。科举虽已废除百年,但它所体现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客观、公平、公正,仍值得借鉴、承继。在无法限制不正当权力的时候,只有严格考试才最为公平,为“底层”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虽然弊端明显,但别无选择。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了,百年来人们一直对它褒贬不一。其实,当我们冷静、科学、理性地对它重新审视,不难发现,它蕴涵着十分珍贵的.可供借鉴的基本原理——选考。所谓选考,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它与现代西方人事行政学中的“考选”(Selection)概念大体相同。以上的各项制度,自宋以后一直沿用。而这些做法,即便在当今考试中,仍然不失其使用价值。

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千百年中多次对比实践,证明科举考试远比其他选材方法来得公平和有效,科举制才能历久不废。在科举制百年祭的当口,我们有理由而且也有必要提出: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此其时也。

婆罗门引:张之翰的诗词基础版


中国是一个诗意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上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凝聚着无数前人的思想和心血,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精髓。那么诗人有哪些古诗词值得一读呢?或许"婆罗门引:张之翰的诗词基础版"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范文你在学习中收获了多少呢?写作不同种类的文档往往需要有很好的记忆和思维能力,范文为我们的写作任务提供了思路,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为您介绍有关“婆罗门引:张之翰的诗词基础版”的相关信息。

婆罗门引

元-张之翰

自公去后,曲栏荒径老孤芳。公来花亦生光。

一阵朝来细雨,开作十分黄。

甚厌厌抱疾,却误重阳。曾吟短章。也曾见醉衔觞。

但得翛然相慰,欹枕何妨。

燕山已远,且莫问园亭此际霜。人意足、处处花香。

宿铜陵:张耒的诗词之四


中华文化绚丽多彩,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那么您有久久不能忘怀的诗人古诗词吗?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宿铜陵:张耒的诗词之四,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编将带你一起探索“宿铜陵:张耒的诗词之四 ”的奥秘,好的范文,其架构是怎么样的呢?找优秀的范文进行参考,可以让自己写作起来更加流畅。范文通过实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如何进行整体构思,我们感谢您的阅读和喜欢也期待着您与身边的人一起分享这篇文章!

宿铜陵

宋-张耒

山色日已远,问人归路长。

碧天凉夜阔,秋物雨馀荒。

人静路傍寺,鸟啼林下房。

铜陵竟何就,空死汉吴王。

  • 新生军训回顾之五
    我们在写作困惑时一般都会翻阅相关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推动我们不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我们在写范文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希望能够了解“新生军训回顾之五 ”的相关知识考虑看看这篇文章,这些文件供你参考和使用希望对你的研究和工作有所帮助! 有泪、有欢、有苦、真乃五味具全了。军训让我们洗涤去很多的酸...
  • 妈妈的眼神文章之五
    我爱妈妈那双美丽的大眼睛,熟悉妈妈的每一个眼神。妈妈的眼睛对我来说就是大海,就是天空,能让我尽情地体验美和享受爱。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之窗,我就是从妈妈的眼睛里读懂了妈妈对我的无限关爱。 记得上小学时,我就发觉,妈妈在我写作业的时候总爱注视我,更确切地说,当时的感觉是在监视我。难道她对我不放心,怕我...
  • 题壁间(其一):米芾的诗词之五
    中国是一个诗意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上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让我们解古人诗情画意的生活,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那么诗人有哪些惊艳时光的古诗词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题壁间:米芾的诗词之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经过精细的编辑栏...
  • 作文:经历的区别作文350字之五
    想必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还是比较迷茫,写作文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好的文章是一种人生的修为,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作文:经历的区别作文350字之五,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从作文中可以看到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和理解能力,通过写作我们得以将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下来。你一般...
  • [写作]我的妈妈文章之五
    作文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语言向读者传递情感和思想,写作可以快速释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想要写好作文除了天赋之外多看多练才是关键。如果您喜欢“[写作]我的妈妈文章之五 ”的话题编辑建议您阅读一下它,祝愿这篇文章对你有益欢迎访问! 我的妈妈有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一头棕色的长卷发,经常梳成马尾辫,看...
  • [写作]珍惜对手文章1000字之五
    作文是通过反复进行构思和动笔来完成的,写作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过程让我们不再感到孤独。优质的作文需要内容与形式并重。的编辑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特意整理出了精美的“[写作]珍惜对手文章1000字之五 ”,希望您能够收藏本文并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当然,那时我根本没意识到我现在的一切都归功于她。 每个人...